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GB50057-2010[S].北京:中国计划出版社,2011.
[2] 《雷电防护第一部分:总则》GB/T 21714.1-2015[S].北京:中国标准出版社,2015.
[3] 刘兴顺,陈勇,肖冰.《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设计手册》[M]. 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14.
[4] 李宁,胡泉,李莹,等.等电位连接在现代建筑物防雷中的重要性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07,28(4):62-63.
[5] 崔秉球,苏邦礼,吴望平,等.雷电与避雷工程[M].广州:中山出版社,1996.
[6] 林海滨.完善建筑物内部防雷装置设计的实践经验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07,28(2):56-58.
[7] 朱辛华,韦卓运,许东莹,等.雷电流流经建筑物引下线产生的高电位反击防护措施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15,36(4):111-112.
[8] 邹越华,关象石.对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 的理解[J].建筑电气,2013,32(3):148-156.
[9] 康强.广西区气象业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11,32(2).
[10] 蔡建初.信息系统接地工程技术的探讨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10,3(3):94-96.
[11] 林雨人,刘敦训,等.深圳大运会场馆建设施工现场防雷接地与电气安全[J].广东气象,2010,32(3):44-45
[12] 杨国雄,李文飞,邓庆祥.铜覆钢接地材料土壤腐蚀特性分析[J].广东气象,2015,37(5):76-77.
[13] 葛意活,李垂军,林政,等.桂林市农村防雷现状及应对办法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09, 30(3):78-80.
[14] 杨兆礼,万齐林,陈子通.广东雷电活动的对流潜热特征[J].广东气象,2011, 33(6):43-46.
[15] 刘三梅,胡锐俊,曾阳斌,等.2012年广东省雷电活动特征与雷电灾害损失浅析[J].广东气象,2013, 35(5):46-48.
[16] 吕海勇,李文飞,吴坚.1995-2014年广东省雷电灾害事故的统计分析[J].广东气象,2016, 37(6):52-55.
[17] 吕海勇,庒燕洵,尹娜.广东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与风险区划[J].广东气象,2016, 38(2):50-5.
[18] 胡方慧,王健,马林.关于规范化防雷装置检测报告的探讨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16,37(2):100-102.
[19] 罗伟,徐建宁,孟文文.长跨度桥梁防雷检测技术探讨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14,35(4):124-126.
[20] 沈海波,陈贻亮,梁毅坚.加油加气站的雷电防护简析及其防雷装置安全检测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17,38(1):137-139.
[21] 黄仁立,罗晓军,周开春.防城港天气雷达塔楼雷击防护等级及防护设计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14,35(4):109-112.
[22] 杨立洪,李源锋,黄彬.多普勒雷达接地系统的设计[J].广东气象,2008,30(5):60-6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