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IPCC. Climate Change 2021: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[R]. Cambridge: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2021.
[2] 何洁琳,李艳兰,蔡悦幸,等.广西区域气候变化的研究新进展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20,41(4):56-61.
[3] 罗红磊,何洁琳,李艳兰,等.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广西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变化特征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16,37(1):10-14.
[4]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"碳达峰、碳中和"系列倡议[J].国家电网,2021(3):8.
[5] 潘小海,伍勇旭,李东.双碳发展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[J].技术经济,2021,40(9):172-180.
[6] 戴铁军,周宏春.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、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[J].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22,32(1):1-8.
[7] 陈迎.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与中国贡献[J].当代世界,2021(5):4-9.
[8] 劳燕玲.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、挑战及策略研究——基于国际气候合作的背景[J].湖北社会科学,2017(8):90-95.
[9] 於琍,卢燕宇,黄玮,等.气候承载力评估的意义及基本方法[M]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5:268-280.
[10] 闫胜军,何霄嘉,王烜,等.城市气候承载力定量化评价方法初探[J].气候变化研究进展, 2016,12(6):476-483.
[11] 岳溪柳,於琍,黄玫,等.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初步评估[J].气候变化研究进展,2017,13(6):517-525.
[12] 赵茂嵚,李卫朋,游泳,等.南充市城市气候承载力及障碍因子分析[J].西南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21,46(4):105-113.
[13] 李妍君, 陆虹,覃卫坚, 等. 2019年广西异常暖冬的气候成因分析[J]. 气象研究与应用, 2020, 41(1):75-78.
[14] 赖晟,陈思蓉,陆甲,等.2021年6-9月广西异常高温成因分析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21,42(4):111-117.
[15] 何洁琳, 谢敏,黄卓,等. 广西气候变化事实[J]. 气象研究与应用, 2016, 37(3):11-15.
[16] 李妍君,何洁琳,秦川,等.2000-2017年山地城市百色气候承载力定量评价[J].气象与环境学报,2021,37(5):100-106.
[17] 何洁琳,陆甲,李艳兰,等.百色气候变化特征及城市适应策略建议[J].气象研究与应用,2019,40(1):34-37.
[18] 倪九派,李萍,魏朝富,等.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[J].农业工程学报,2009,25(5):202-209.
[19] 邹志红,孙靖南,任广平.模糊评价因子的熵权法赋权及其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[J].环境科学学报,2005,25(4):552-556.